张海臣是永年西调的第五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在永年西调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年生活与艺术启蒙
张海臣于1936年出生在永年县临洺关镇南街的一个艺人家庭。他自幼跟随父亲张学增学戏,父亲是有名的鼓师,艺名“一杆拳”,擅长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
张海臣7岁时开始学戏,尽管家境贫寒,他仍坚持学习,展现了极高的悟性和毅力。
舞台生涯与成就
张海臣在戏剧舞台上已工作了60多个春秋,主要擅演永年西调的须生。他在《海瑞告状》《闹书院》《潘杨讼》《八郎刺萧》等剧目中担任主演,这些剧目均被省电视台录像录音并播放。
他在多个戏剧节和比赛中获奖,包括1990年邯郸地区首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辅导奖,1994年邯郸市首届专业剧团调演演员一等奖,以及2011年邯郸市第八届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晚年活动与传承
尽管已退休,张海臣仍然积极参与演出和传承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永年西调的传承人。
他开设了公益培训班,在公园广场进行免费表演和教学,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永年西调。
剧种交流与融合
张海臣致力于永年西调与上党梆子的艺术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了两个剧种的共同发展。
他多次带领剧团赴山西等地演出,与当地剧团切磋技艺,提升了永年西调的影响力。
剧目创新与演出
张海臣参与复排和新编了多部传统和现代剧目,如《归唐》《惊雷》等,使永年西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他在多个重要演出中担任主演,如2012年元宵夜晋城市首届“紫薇奖”戏曲展演的助兴演出。
培养传承人
张海臣培养了多名国家和省级传承人,并在离休后继续致力于传帮带工作,开设公益培训班,义务教学。
据统计,他在3年时间里培养了百余名学员,使永年西调在传承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传承与创新
张海臣不仅传授技艺,还注重培养学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使永年西调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他带领的剧团多次参加省、市级戏曲展演,提升了永年西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影响
张海臣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特别是在冀南和晋东南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艺术生涯和传承工作对永年西调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永年西调剧种的“老树根”。
文化遗产
2006年和2008年,永年西调分别被列入河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海臣成为该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逝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悼念,永年西调的传承和发展将继续在他的精神指引下进行。
张海臣是永年西调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艺术生涯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虽然令人惋惜,但他对永年西调的影响和遗产将永远留存,继续激励后人。
永年西调第五代传人张海臣,不仅是西调艺术的领军人物,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年西调)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一生致力于西调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贡献,为这一古老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海臣的生平与艺术成就
生平简介:张海臣,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永年县,自幼随父亲张学增学戏,1948年起在永年西调剧团工作,全面掌握了永年西调的演唱技法和表演技巧。
艺术成就:张海臣在冀南和晋东南一带享有盛誉,曾荣获省、地优秀演员奖和辅导奖。他主演的《海瑞告状》《闹书院》《潘杨讼》等剧目均被省电视台录像录音并播放。
传承与创新
传承:张海臣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培养了30多名西调艺术人才,为西调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新:在西调的音乐唱腔、身段表演等方面,张海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醇厚流利的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永年西调,又称“泽州调”或“三搭板”,是一种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如下:
历史渊源
起源:永年西调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逐渐演变而成。最初被称为“泽州府调”,后因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故又称“三搭板”。
发展: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由剧作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命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在发展过程中,西调不断吸收冀南方言及河北剧种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化背景
艺术特色: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善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其伴奏乐器独特,包括头弦锯琴、土制京胡和三把弦等。
角色表演:西调角色行当齐全,表演上主要学习借鉴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具有粗犷豪迈、简练朴实的特点,充满乡土气息。
代表剧目:永年西调的传统剧目共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六十多出,如《小过山》、《罗章跪楼》等;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三十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
永年西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河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河北地方文化、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海臣作为永年西调的第五代传人,在其近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为永年西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成就
张海臣自幼跟随父亲张学增学戏,凭借其卓越的天赋和刻苦努力,迅速在戏曲界崭露头角。他擅长饰演须生角色,其唱腔粗犷、高亢,表演夸张而流畅,成功塑造了多个经典角色,如《海瑞告状》中的海瑞、《八郎刺萧》中的八郎等。
2. 传承与教育
张海臣深知传承的重要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一边坚持演出,一边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西调演员。他通过开设公益培训班、在公园广场进行免费表演和义务教学等方式,积极推广永年西调,培养了百余名学员,为西调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文化交流
张海臣不仅在本地区享有盛誉,还积极与其他地区的戏曲剧种进行交流。1963年,他带领永年西调剧团首次赴山西晋城演出,与当地的上党梆子剧团同台演出,切磋技艺。此后,他又多次赴山西等地进行戏曲交流,促进了不同剧种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08年,永年西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海臣被推选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永年西调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社会影响
张海臣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他在冀南和晋东南一带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观众称他为“西调泰斗”。他的艺术成就不仅提升了永年西调的知名度,还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