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镇海楼简介,关于镇海楼的历史

小编

广州镇海楼,又名望海楼,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公园内。它不仅是广州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以下是关于镇海楼的详细介绍。

位置与建筑概况

地理位置:镇海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公园内的小蟠龙冈上。

建筑高度:楼高28米,复檐五层,呈长方形。

建筑特色:楼体为歇山顶,红墙绿瓦,雄伟壮观。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

别称与历史沿革

别称: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

广州镇海楼简介,关于镇海楼的历史

历史沿革: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修筑。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重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明末清初遭战火损坏,清顺治八年(1651年)大规模扩修。

建立与早期历史

建立背景: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最初命名为“望海楼”,以壮观瞻。

名称由来:因广州当时河道宽阔,朱亮祖希望楼能镇住水患,保佑百姓平安,因此改名“镇海楼”。

重建与毁坏

重建历史:明嘉靖二十四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928年、1946年和1952年,镇海楼经历了多次重修。

毁坏与重建:明成化年间失火焚毁,明崇祯十年重修,清顺治十八年重建,民国十七年再次毁坏。

现代保护与展示

保护级别:1989年6月,镇海楼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用途:1929年,镇海楼成为广州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展示广州城2000多年的历史文物。

建筑设计与结构

建筑形式:镇海楼为楼阁式建筑,呈长方形,歇山顶,复檐五层,高28米,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

结构特点: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阔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

装饰与雕塑

装饰风格:镇海楼采用朱墙绿瓦,飞檐重叠,雄伟壮观。楼顶正面悬挂“镇海楼”横匾,两旁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雕塑艺术: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文学与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数百年来,文人墨客为镇海楼留下了不少赞颂篇章,如陈毅的《登广州镇海楼》、彭玉麟的楹联等。

艺术价值:镇海楼的建筑造型和装饰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历史与文化象征

历史象征:镇海楼见证了广州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是广州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文化地标:镇海楼不仅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景点。

广州镇海楼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广州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镇海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特色使其成为研究广州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传承广州文化的宝贵场所。

镇海楼在广州的历史和文化地位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地位: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2. 文化地位:镇海楼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岭南第一胜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和楹联。

3. 军事地位:镇海楼在明清时期不仅是观景胜地,还起着军事瞭望和防御作用。它位于越秀山之巅,俯瞰整个广州城,是珠江航道的显著航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4. 现代地位:如今,镇海楼是广州市博物馆的所在地,是我国最早期创建的博物馆之一。馆内展示了广州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文物,是了解广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5. 旅游地位:镇海楼是广州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游客们必到之地,象征着广州的历史与文化。

广州镇海楼,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题诗的胜地。以下是部分著名文人墨客为镇海楼留下的诗篇:

陈恭尹:《九日登镇海楼》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对镇海楼的赞美

康有为:《登越秀山顶五层楼》

欧大任:《镇海楼同惟敬作》

李调元:《登镇海楼》

陈毅:《登广州镇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