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泗州戏名旦李宝凤生平介绍

小编

李宝凤是泗州戏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在苏鲁豫皖拉魂腔界享有“武旦皇后”之美誉。她的生平经历和艺术成就不仅在当地,也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早年生活与艺术启蒙

出生与家庭背景:李宝凤1934年出生于江苏泗洪,出自梨园世家,自幼随李家班学艺,四岁登台,十二岁就唱红了淮河两岸。

学艺经历:她在上海华东戏校毕业,并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成为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

艺术生涯的发展与成就

早期演出:李宝凤在苏北泗洪、徐州、山东临沂、河南永城一带演出,1945年参加泗洪儿童宣传文艺团,1946年加入蚌埠天桥剧场。

担任业务团长:1952年,她调入五河泗州戏剧团,担任业务团长,并在1957年当选泗州戏四大名旦。

进京汇演:1957年,李宝凤参加安徽戏曲代表团进京汇报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困境与复出

文革期间的遭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宝凤被定为“三名三高”的名分,遭受批斗和迫害,甚至被迫下放渔场和果园劳动。

与复出:1978年后,李宝凤重新回到舞台,继续在皖北一带演出,并在1985年退休。

代表作品与演技特色

代表剧目:李宝凤一生演有四百余出戏,擅长刀马花旦,还能反串小生,代表剧目有《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赵美蓉观灯》等。

艺术特色:她的功底扎实,扮相端庄秀丽,武功深厚,身手矫健,擅长开打讯利、出手准确,台风稳健。

荣誉与奖项

荣誉称号:李宝凤荣获“泗州戏终身成就奖”、“泗州戏德艺双馨老艺术家荣誉称号”、“2015年中国最佳善行奖”等多项荣誉。

媒体报道:她的艺术事迹被国内外30多家一线媒体报道,词条被编入《安徽省戏曲名家词典》、《中国戏曲曲艺大辞典》等。

对泗州戏的影响

传承与创新:李宝凤在泗州戏界影响了几代人,她不仅继承了传统,还在武功和表演上有许多创新。

培养后辈:她亲自传授技艺给孙子吕咸蔚,并多次在各地举办艺术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了近万名学生。

对剪纸艺术的影响

剪纸创作:李宝凤不仅在泗州戏上有杰出成就,还在剪纸艺术上有深厚造诣,她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文化传承:她致力于将剪纸艺术传承下去,开办艺术学校,培养了大量学生,并在吉林省宝凤艺术博物馆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

李宝凤以其卓越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泗州戏界的领军人物。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坚韧与复出,展现了艺术家的坚韧精神。她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泗州戏的表演上,还延伸到了剪纸艺术的创作与传承。李宝凤的艺术生涯和贡献,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泗州戏和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以下是关于泗州戏起源和发展的详细信息:

起源

起源地:泗州戏起源于江苏省北部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

发展过程: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

发展

发展阶段:泗州戏的发展经历了从民间小唱和花鼓灯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程,其表演基础是花鼓灯舞蹈的“压花场”。

重要事件:1954年,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拦马》《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到会参演,受到广泛关注。1957年,泗州戏进京汇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艺术特色

唱腔特点: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明丽泼辣。

表演形式:泗州戏的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

代表剧目

泗州戏的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

李宝凤在泗州戏中的代表作品包括:

《樊梨花点兵》

德艺双馨的泗州戏名旦李宝凤生平介绍

《杨八姐》

《挡马》

《战洪州》

《火凤凰》

《八仙过海》

《白蛇传》

《周公赶桃花》

《吴汉杀妻》

《密建游宫》

《井泉记》

《杨八姐下幽州》

《穆桂英搬兵》

《伍桂珍》

《大书观》

《皮秀英四告》

《赵美蓉观灯》

《老河东》

《化仙庄》

《鱼蓝记》

《鲜花记》

《雁门关》

《反莱州》

《大鳌山》

《探阴山》

《杨排风挂帅》

《罗通扫北》

《姚刚征南》

《五女兴唐传》

《鞭打洪桥》

《杨金华夺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杨宗保挂帅》

《芈建游宫》

李宝凤的表演风格和技巧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武功深厚,身手矫健:李宝凤的武功基础扎实,擅长刀马花旦,身手矫健,开打迅利,台风稳健。她的表演风格刚健敏捷,出手准确,坐表规矩,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创新。

2. 创新与多样性:她的武功花样翻新,变换顷刻,各戏各戏的特色绝不雷同,戏不离技,技不离戏,追求深、求精、求新、求化。她的表演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一派大武旦,独树一帜,颇受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青睐。

3. 代表剧目与角色:李宝凤擅长武戏,能戏颇多,代表剧目有《樊梨花点兵》、《杨八姐》、《挡马》等。她在这些剧目中展现了惊人的技艺,如朝天蹬掏翎子、打出手的挑枪、踢枪、耍鞭、推鞭以及翻扑筋斗等,观众交口称赞。

4. 艺术影响与传承:李宝凤的艺术不仅在泗州戏界影响深远,还对后来的演员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弟子和追随者众多,为泗州戏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