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菜文化 - 鄂菜习俗文化与菜谱文化专题分享
一、鄂菜习俗文化
(一)区域特色
1. 鄂东地区
以大米、小麦为主食,早餐常见稀饭,部分地区有早餐吃茶点、小吃的习惯。中、晚餐多为米干饭,副食种类繁多,四季蔬菜不断。
鱼类在其饮食中占据突出地位,鱼类品种多样,如黄鱼、鲟鳇等,做法侧重蒸、煨、炸、炒、烧等,有“无鱼不成宴”的说法。
有三种地方风味:
武汉菜: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造型,煨汤技术独到,代表菜有清蒸武昌鱼、老大兴鱼等。
荆州菜:擅长烹制淡水鱼,蒸菜特色明显,代表菜有鱼糕丸子、沔阳三蒸等。
黄州菜:擅长烧、炒,用油稍宽,火功恰当,汁浓口重,代表菜有“金银蛋饺”、“糍粑鱼”等。
2. 鄂西南地区
主要以苞谷(玉米)、薯类为主食,辅以稻米、小麦等。副食以懒豆腐为主,懒豆腐是用黄豆与蔬菜合煮而成。
人们喜酸爱辣,家家户户都有酸菜坛子和干辣椒,有“辣椒当盐”的说法。喜茶爱酒,居民有煮浓茶喝的习惯,日常饮用自酿酒。
3. 鄂西北地区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部分平原、盆地。其饮食风俗受周边地区影响较大,东部受鄂东影响,西部及西南部受四川影响,北部受河南、陕西饮食文化渗透。
在日常饮食风俗上具有自身特色。
4. 鄂东南地区
以大米为主食,这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主副食结合的菜肴有特色,炸、烧技法较为擅长。
(二)食材偏好
1. 水产类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鲜是鄂菜的重要食材。像武昌鱼、鱼糕、鱼丸等鱼制品独具特色,鱼类菜肴制作讲究保持原汁原味,如各种蒸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 蔬菜类
四季都有不同的时令蔬菜,如春天的泥蒿、白头韭菜等,夏天的豆角、南瓜等,秋天的茄子、苦瓜等,冬天的莲藕、萝卜等。民间有“春韭夏瓜、秋茄冬藕,红椒青菘、绿芹紫苔,四季轮换”的谚语。
3. 肉类及特色食材
猪、牛、羊肉也是鄂菜常用食材,在襄郧风味中,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菜肴居多。鄂西南地区还有腊肉等特色食材。
(三)饮食习俗
1. 汤品文化
楚地人爱汤,汤品繁多。无论是逢年过节、生日喜庆、贵客临门,还是妇女“坐月子”、病人病后补身子都要煨汤。煨汤品种包括排骨汤、鸡汤、牛羊肉汤等,其中甲鱼汤、八卦汤较为珍贵。家庭煨汤多用砂锅罐子,讲究火候,汤汁油而不腻,汤料烂而不糊。
2. 酒茶文化
湖北人自古有饮酒的习惯,尤喜糯米酒,不同地区叫法各异。例如麻城东山的老米酒叫“摆头酒”。湖北也是茶的重要产地,如神农架等地有大量野生茶树,荆楚先民很早就有种茶、饮茶的传统。
二、鄂菜菜谱文化
(一)总体特点
1. 烹饪技法
鄂菜擅长蒸、煨、炸、烧、炒等烹调方法。其中,蒸、煨技法独具特色,如沔阳三蒸,体现了湖北人对蒸菜的精妙运用。
2. 口味特点
口味以鲜、嫩、柔、滑、爽为主,讲究鲜、香、微辣,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菜式注重汁浓芡亮,保持了食材的营养和本味。
(二)流派菜谱
1. 武汉菜
代表菜谱:清蒸武昌鱼。以武昌鱼为主料,将鱼处理干净后,加葱姜蒜等调料,用蒸汽蒸熟,出锅淋上热油和蒸鱼豉油,保持了鱼的鲜嫩本味。
其他菜谱:还有天门三蒸、红烧义河蚶等。
2. 荆州菜(荆沙菜)
代表菜谱:
荆沙鱼糕:将鱼肉打成泥,加入蛋清、淀粉等调料制成糕状,蒸熟后切片食用,口感滑嫩,鱼香浓郁。
冬瓜鳖裙羹:以冬瓜和鳖裙为主要原料,炖煮而成,汤汁鲜美。
其他菜谱:八宝海参、皮条鳝鱼等。
3. 黄州菜
代表菜谱:
黄州东坡肉:将五花肉切块,用葱姜蒜等调料先炒香,再加入酱油、冰糖等炖煮,肉色红亮,味醇汁浓。
糍粑鱼:鱼肉腌制后煎制,再加入糍粑一起炖煮,鱼肉鲜嫩,糍粑吸收了鱼的鲜味。
其他菜谱:“金银蛋饺”等。
4. 襄郧菜
代表菜谱:
武当猴头:以猴头菇为主料,搭配鸡肉等食材炖制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大和鸡:鸡肉经过多种调料腌制后,采用红烧等方式烹饪,鸡肉入味。
其他菜谱:三镶盘等。
鄂菜文化中的习俗文化和菜谱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鄂菜文化体系。